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范文(通用5篇)

【www.myplaymate.cn--个人总结】

  法治:就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得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1

  xxxx年x月至xx月,为了维持家里生计,x赵春华在街头摆起了气球射击摊,游客可以通过击中气球来获得奖品,这个射击摊位每月可以给赵大妈带来xxxx多元的收入,但同样也是这个小小的摊位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xxxx年xx月xx日,赵春华被逮捕。判决书显示,涉案的x只枪支,经x市公安局鉴定,其中有x只为正常发射、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同年xx月xx日,x市x区法院一审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赵春华x年半有期徒刑。判决结果公示后网上一片哗然,大部分网友认为射气球这种游戏经常出现在游乐场、集市、公园等地,大多数人都见过、甚至玩过,判处x年半的有期徒刑实在是量刑过重。表面上看,这些人的理由很合理、恰当,而且这位赵大妈是一个底层百姓,以摆摊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如此判定实在过于违背情理。但这些喊冤的声音,实质上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较低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当笔者将案件呈现给学生进行讨论并询问其对判决结果的看法时,令人震惊的是,xx%的学生认为判决结果太重,“赵大妈实在是太可怜了”,只有几位学生的想法较为理性。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养较低的问题。

  一、中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1.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

  法律观念是人们法律知识(法律认知)是否内化的直接体现,而用法能力指的是教育个体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即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是违背法律不能做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我们拥有哪些合法权利?相应的又需要承担哪些义务?较高的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受教育者要在学习中不断累积、提升,以适应各种法律问题。学生对日常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交通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较为熟悉,对违反法律的严重性也很清楚,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判决结果的评价,体现了当下学生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很多学生觉得大妈有点冤枉,因为她没有犯罪主观意识,也没有造成客观伤害,这种摆摊在生活中太常见了。但是,法律就是法律,规则就是规则,它是冰冷的,是众生平等、一视同仁的,只要触及法律的底线,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惩罚。无论你是声名显赫的高官显贵,还是为生活奔波的底层百姓,都要对法律和规则怀有敬畏之心。法律观念的薄弱和规则意识的匮乏使大部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认识不到位。

  2.尊法意识不坚定,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限度的法律。相较于法律观念,法律敬畏是更高的意识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体在精神层面对法律的尊重与认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尊法守法,依法办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遵从。在“摆摊射气球案”引起轩然大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被社会舆论所干扰,认为对赵大妈的量刑过重,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的不公正。事实上, “摆摊射气球案”的判决本身是一起完全遵守相关枪支法律规定,符合事实根据的法律裁决,这样一起完全正常的司法判定,却被社会舆论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案件。由此可见,当下部分学生缺失法律信仰,缺少基本的法治思维,容易被社会舆论所绑架,法律理想不够坚定。

  3.法律评价能力薄弱,法治意识低下

  法律评价是法律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建立在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的基础上,是法律意识中更稳定、更多表达理性认识的部分,也是法律观念的最高层别。法律评价是教育对象基于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累积、提升的结果,只有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对各类社会现象和法律事件做出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弥合“道德”与“法律”的张力,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培育目标。“摆摊射气球案”本身是一个较好的法治教育案例,但由于学生的法律评价能力较为薄弱,法治意识较差,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声音时,学生不能从理性的视角去看待法律问题、了解此案的详细过程以及涉及的法律章程,容易轻信网络上煽动性的报道,进而随波逐流,产生情绪性的宣泄和指责。借助学生对此案的价值判断,教师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当下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缺失问题。

  二、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之思

  “摆摊射气球案”引起社会民众的讨论,众多网友认为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如此反应应该引起教师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思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实现法律知识传授的最大化,真正地把每一位教育对象培养成尊法、守法,具有较高法律认知、法律评价和用法能力的青少年,使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大的心愿。

  1深挖案例,提高法律认知

  法律认知是法律观念是否内化的直接表征,法治素养的塑造应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法律意识为基石。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才能真正做到维护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中的法律事件和问题。深挖案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对案件的解读,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理论性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治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为心,达到知行合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案例选择,需紧扣教学目标。法治案例作为培育法治素养的载体,必须与实际学情相契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结合本班级甚至是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全面分析案例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这一内容时,笔者选择了“摆摊射气球案”这一经典案例,师生共同探讨“判决结果是否正当合理”,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法律判断能力。事实上,只有挖掘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且具有较高代表性的案件,才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案例体悟,需紧扣身边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在自主探究、自我体悟的过程中,感知法律知识、感悟法律内涵。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各类矛盾、冲突,不仅涉及友情、爱情等道德知识,还包含法律的协调。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紧扣身边生活,把法治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法律思维和用法能力的培养。

  2.整合教材,涵养法律价值

  以教材为根本,以精神为导向,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教学情境:如“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教师要整合教材,深入挖掘与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教育内容,发挥课本对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成为维护法律、尊重法律的守卫者。首先,教师要基于教材,抓住法治教育的培育点。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内容,为学生进行教材解读、知识解读。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厘清“法律的特征”这一重点,笔者将课本xx~xx页上的“运用你的经验”及“探究与分享”进行了整合。第一:“说一说”,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说一说你对法律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比一比”,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境,从产生方式、调整对象、实施手段三个方面,比较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的不同,进而得出法律的特征之一,它是由国家制订和认可的。第三:“看一看”,观看视频“摆摊射气球案”和“天网行动”,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以上三点充分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整合,实践证明,学生能通过这三个板块内容较好地掌握法律的特征,提升法治思维及素养。然后,教师要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文本理论内化为意识形态,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以“摆摊射气球案”为例,“中国公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相关规定,不得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大部分学生对枪支的认定及入刑标准尚不清楚,而这也正是他们认为判定结果不公正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分析“摆摊射气球案”时,必须将相关的法律规章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避免学生对案件结果模棱两可,进而影响学生的司法认同度。3丰富形式,深化法治理解   在教育学中,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好的内容结合好的形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早已过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采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课本内容讲得引人入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多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采用视频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讨论、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小剧场、模拟法庭等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课堂的体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期待。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拓宽教学场域,增强法治课堂的体验性和开放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律课堂不应仅局限于一个教室,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将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中。例如,与当地法院进行合作,让学生现场观摩案件的审判;组织学生到法治公园、廉政基地学习,让学生切实体悟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组织学生聆听法治报告、法治讲座等。学生通过参与、比较、观摩、分析这些活动,不仅能学到法律知识,拓宽眼界,更能学会联系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学会如何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真正成为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新时代法治少年。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2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 全球正逐步跨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人们要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本文首先简述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概念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及实践探索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创新能力

一、绪论

全球正逐步跨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中,要求人们要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概述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素养标准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①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②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③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④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⑤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⑥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⑦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⑧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⑨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3.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②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③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④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⑤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2.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①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

②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的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封闭式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③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④协作性原则

所谓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出课题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去探求问题的结论。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制作、服务、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从中获得感悟,得到体验,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局限于书本、或学科课程中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而且结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探究过程和途径也因人而异。所以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体系,实施过程中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创造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4.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过程决定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密切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国家只是在"指导纲要"中,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宏观要求。所以,这门课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实践活动中共同创生的。而且,随着活动的展开和继续深入,新的目标进一步生成,新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这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保温”奥妙的探究》

活动简介

自“十七大” 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节能减排成为迫切需求。节能可采取多种形式,而保温就是很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学生注意到保温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为了探究其中奥妙,同学们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太阳能热水器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深入小区实地调查、访谈,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及保温原理;暖水瓶保温机理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父母、动手解剖暖水瓶、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了暖水瓶的构造及保温原理;地膜实验探究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花盆实验、到覆膜菜地实地调查了解并验证了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作用。活动中期组织了一次交流,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并生成了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拓展创新阶段,同学们分别对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三种常用热水器进行了对比研究;上网查找了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及收集、利用等知识,并对油田的太阳能资源及利用作了分析、调查;上网查找了有关新型保温材料、温室效应的资料;采访了采油一厂任北工区任平2井和渤海南区供热站的保温处理措施;最后,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同学们提出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建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一)活动背景

自“十七大” 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节能减排成为迫切需求。节能可采取多种形式,而保温就是很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学生注意到保温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如冬天穿的羽绒服、农村大面积推广的地膜覆盖种植,我们使用的暖水瓶等,它们为什么能保温呢?为了探究其中奥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八年级开展了《‘保温’奥妙的探究》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地膜、暖水瓶的探究,了解保温的原理及有关热传递的物理知识,学会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实地调查、观察、访谈、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究,体验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主动宣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设置情境,确定活动主题

课上展示图片并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用暖水瓶盛放热水?” “冬天为什么我们要穿棉袄、羽绒服?”引出“保温”话题。继而引导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保温现象呢?它们为什么会保温呢?”,并帮助学生将感兴趣的话题转化为可供研究的课题,确定活动主题为《“保温”奥妙的探究》。

2.组建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主题确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将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升华为子课题。然后学生依据个人爱好、特长和研究兴趣自由结合小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家里是否有相机、是否能上网及个人特长等适当搭配,以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龙头,成立了三个小组:太阳能热水器保温探究小组、暖水瓶保温机理探究小组、地膜保温实验探究小组。然后组织各小组依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讨论制订本组活动方案。并利用1~2课时举办开题会,对各组方案进行交流论证,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及建议,修改完善。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这一阶段主要是各小组依据本组活动方案,利用课外时间,在聘请的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由学生自己掌握活动的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及与人交往合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1.太阳能热水器探究小组

此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深入小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采访小区居民,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保温措施,以动画的方式展示其工作原理,并针对油田现状提出倡议。

2.暖水瓶保温机理探究小组

此小组上网查资料,对暖水瓶进行解剖,了解暖水瓶的构造及其保温机理。

有的同学对暖水瓶各部件的保温效果有疑问,于是同学们向其他老师借来两个好的暖水瓶(一个去掉瓶塞)、一个玻璃杯、一个瓶胆底部小尖嘴坏了的暖水瓶,到学校物理实验室借来四个温度计,同时到学校开水房打来开水,开始做实验并记录,见下表。实验现象及分析:加盖木塞的好暖水瓶最保温,其它三个水温下降迅速,而且玻璃杯的水温下降的最快最低。

最终获得暖水瓶的保温奥秘:塑料、玻璃和软木塞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瓶胆由双层玻璃构成,夹层被抽成真空,真空不导体热,瓶胆的瓶口较小,散热相对较慢,瓶胆的表面镀了一层光亮的银,可以将容器内部向外辐射的热能反射回去,这些都防止了热的散失,从而保温。

此小组同学开始录了一段有关暖水瓶的解说视频,但效果不理想。后来同学们分别扮演暖水瓶的各部件,排练了小品《谁的作用大》,生动形象地解析了暖水瓶的结构及保温机理。

3.地膜保温实验探究小组

此小组上网查找了地膜的相关资料,到渤海北区社区居民开荒种的蔬菜塑料棚进行实在调查、采访,用花盆做了地膜保温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并绘制了随光照时间变化栽培土温度相应变化的曲线图。探究出地膜保温的奥妙:地膜有效地阻止了地表面热量的对流及传导散失,并隔绝了地面水份蒸发失热 ,所以保温保湿。

4.中期交流整理

各小组展示前期成果,相互交流、讨论,使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拓展,并生成了新问题,在活动后期继续进行探究。

生成的新问题有:

①目前常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三种热水器各有哪些优缺点?

②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如何?如何收集、利用、开发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油区应用了哪些新型能源?

③温室效应会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带来危害吗?

④目前有哪些新型的保温材料?

⑤我们住的楼房需要保温吗?

⑥油井需要保温处理吗?

⑦暖气输送到居民家庭采取了哪些保温措施?

5.拓展创新

①太阳能热水器探究小组通过上网、走访商场和小区居民等方法对新问题的前两个问题进行继续探究。并根据华北油田的地理位置确定了油区的太阳能资源属于第三类,全年日照时数约2200~3000小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走访油区看到阳光大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局机关办公楼前的路灯、二部一区休闲广场的路灯等处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二区的青年公寓整个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网上看到《石油商报》“华北采油五厂加热炉用上太阳能”的报道。

②地膜保温实验探究小组感受了花盆地膜实验产生的小的温室效应,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手段对温室效应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继续探究。

③暖水瓶保温机理探究小组上网查找了一些新型保温材料,知道了在建筑和工业中采用良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保温节能效果。并对我们住的楼房的保温隔热问题进行了实地探究。我们住的楼房所用的建筑材料砖、混凝土等都是热的不良导体,都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油田小区楼顶平改坡施工时用了成品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楼顶用架子支起来盖上这些保温材料形成小的空间,达到保温隔热功效。一区、二区部分楼的外墙进行了保温隔热处理,物探回迁户住房和金地小区都用的空心砖以保温隔热。

④虽然是油田的学生,父母都是油田人,可我们的学生对油井保温并不了解。在学校及家长的帮助下,我们提前联系了采油一厂。我和部分学生代表来到了采油一厂任北工区任平2井,在孟工和刘工的详细讲解下了解了有关油井保温的相关知识。

⑤冬天,暖气通过长长的管道从供热站输送到每个家庭采取了哪些保温措施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渤海南区供热站,李队长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暖气管道的保温知识。

6.我们的建议

①虽然现在进行了平改坡工程,但还留有余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安装带电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随着技术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安装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②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等新型能源。

此环节,不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特点。

第三阶段:展示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评价活动进行交流学习,分享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享意识,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1.成果展示:同学们以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完成的研究报告、幻灯片、采访录像、实验报告及排演的小品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2. 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然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评,并填写了同学们共同设计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总结评价表,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肯定其闪光点,从而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更加热爱综合实践活动。

(四)唤起关注

同学们利用周末到社区开展了“关注温室效应”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幻灯片挂到校园网上,利用学校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倡导人们积极使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渗透低碳经济意识,关爱环境,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五)活动反思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同学们学到了在课本和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参与积极性很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体验了多种调查研究方法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如少数同学在集体活动时不守时守约、展示评价时没有邀请家长参与等。我将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成长路上继续探索。

五、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有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和创造,自主探究,时刻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如《“保温”奥妙的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

1.主题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师为学生创设课题情境,引出“保温”话题。继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散思维,寻找和挖掘日常生活中与保温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细节和问题,确定活动主题为《“保温”奥妙的探究》,并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由组合成立了三个课题研究小组。

2.方案由学生自己制定。各课题研究小组在推选的组长组织下展开讨论,确定课题研究需要采取的研究方式、研究步骤、时间安排、需要做好的呈现方式、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困难及应对策略等,明确分工,制订出详细的活动方案。

3.活动由学生自己实施。每个课题研究小组依据本组活动方案通过网络、实验、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并做好资料积累和活动记录。

4.成果由学生自己总结。各小组将积累的资料、数据和记录进行整理归纳、分析,采取适当的呈现方式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如图表、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小品、幻灯片等形式,并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收获由学生自己评价。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们拿起笔,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中的提高、在活动中的收获、在活动中的教训、在活动中的感受做一个归纳总结,做一个自我评价,并把这些难忘的、珍贵的体验介绍给大家分享。

(二)转变教师角色、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管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才能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敢于也愿意去发现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创造有利环境。

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给予学生适度指导,要求教师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指导,讲求指导的适度和适时。所谓适度,是指要考虑学生的学段、年级的差异,在指导过程中逐步放手。所谓适时,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的方式和具体的指导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活动,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如主题确定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将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制定方案时,教师将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方案的制订;在活动过程中,不管制订的计划再完备,预想的环节再周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时教师要给予相应帮助,如提醒学生拓宽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可以寻求家长、老师或专家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和使用表格、活动记录表等积累、整理调查数据等;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对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成果展示会如何组织等。教师时刻为学生提供平台,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关注活动生成性,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驶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是线性的,不会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先期设计,而只能对下一阶段的活动作大致估计。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教师和学生一起逐步建构、生成和完善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从计划到实施、反馈、评价,都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生成的过程。如在《“保温”奥妙的探究》活动中,我组织了一次中期交流,各组展示了前期成果,同时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并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在拓展创新阶段,采油一厂和供热站的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解有关“油井保温”及“暖气管道”的保温知识时,同学们在听、看的同时,还在思考、问,提出了又一批新的问题。

(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Word、Excel、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常用软件及网络的使用,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资料及形成成果打下基础。将学校机房开放,为学生提供硬件保障。另外,学生家庭的电脑及网络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有力的保障。学生可以在完成家庭作业后,随时利用家里的电脑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

(五)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自信,激励创新。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举办,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搭建了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强化和培养科学道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培养优秀科技创新型后备人才,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我每年都抓住这个机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提前在学校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省二、三等奖的好成绩,获奖同学很高兴,有继续参赛欲望,自信下次要得一等奖,有的学生在听到有同学获奖信息后,跑来问我,“老师,什么时候还有比赛呀?我也想参加。”

(六)多元评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是制约学生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只有采取正确的评价导向,才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评价包括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基本表现和收获的情况。如参与活动的态度、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等等。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甚至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互评,相互鉴赏。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肯定学生所获得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六、结语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继续与同学们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不断追求、耕耘,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执着前进,迎接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 李钺 刘先捍.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

[3] 孙敬全 孙柳燕.创新意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4]《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5] 创新能力 百度百科>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3

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郑国斌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4期

        摘 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仅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维度,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策略寻求。从这一主题出发,在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在近些年来,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成为影响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元素,初中地理教学概莫能外。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产生着较大影响。但是,不少教师却对此重视不够,很少采取适当举措借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有必要对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善用提问,培养地理思维

        提问的方式,对于整个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何这么说?这主要是因为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效果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师生信息交换,进而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受提问方式的影响。本文认为,要善用提问,采取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之所以将地理思维放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第一位,主要缘于其在整个地理核心素养中的指导地位。

        例如,我在进行《人口与人种》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就借助有效灵活的提问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在进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等知识点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难与地理思维相结合,而是过多依靠个人生活经验,因此,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我改变了提问方式,当学生回答不对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在肯定其课堂其他表现的同时,邀请另外一名地理思维较强的学生进行辅助性作答,而不是批评他,这种提问方式让学生更为接受,并且逐渐学会了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利于接受地理思维模式。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4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者:张欣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02期

        【摘 要】历史学科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的历史素养也是其综合素养的构成部分,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重视起这一阶段的历史教育契机,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办法,希望本研究内容可以在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上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37-02

        引言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学科特征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国家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对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成绩提升和学习兴趣培养效果都很显著。因此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强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一、解读核心素养,巧设教学目标

        核心素质的发展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进行。首先,教学需要制定一定的目标才能让教育具有高效性和目的性,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深刻体会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进而仔细了解教材内容和教材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识程度,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历史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深化核心素养教学。但是在历史教育中,不是每堂课都适合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教师需要先衡量教学目标,了解目标是否和教学内容贴切,并且是否和学生的认知程度相契合。比如,在对《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中,目标就不能定为“在了解秦汉实现大一统的历史后,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太过笼统,没有将核心素养和教学的内容充分融合,教师可以改成“熟悉秦朝和汉朝的疆域图,了解其扩展的范围,了解重要史实,如秦始皇统一疆土的措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并且认识秦汉统一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这样的目标增强了可操作性,提高了学生的热情。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5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吴学海

作者机构:浙江省温州市瓯北镇第三中学 325000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ISSN:1992-7711

年:2018

卷:012

期:023

页码:87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

摘要: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核心素养中,科学素养是重要内容.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可见,科学素养包涵着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内化和激活.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相关文章: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问题整改清单及整改措施模板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问题清单

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警务站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纪检监察日常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个人检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附自我剖析检查问题清单



中学生应培养哪些法治素养 中学生如何提高法治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myplaymate.cn/gongzuozongjie/49401.html

《初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和路径范文(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