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驻村日记 【八篇】

【www.myplaymate.cn--日记】

驻村干部指的是村级以上单位派人前往行政村或自然村开展帮助村级工作的一类人。驻村干部应做方针政策的宣传者。驻村任职干部应深入到农户家中,与群众面对面的谈心,有针对性地对群众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宣讲农村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驻村日记 【八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驻村日记 1

  这几天,阴雨连绵,对于这个干旱地区,真是一场及时雨,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今年老乡的收成一定喜人。

  早晨刚吃过早饭,三村贫困户邢丙信就到驻地找我,为老伴办理慢性病申报一事,邢丙信因病致贫,2018年识别为贫困户,老伴朱莲莲常年有病,卧床不起,由于行动不便,昨天我联系县医院的相关同志入户为老人进行了慢性病鉴定,申报审批后可以享受健康扶贫、慢病送药,能为这个贫困家庭减少不少的开支,办理完手续后,我送老人出门,老人紧握着我的双手说:“感谢你们,现在党的政策真好”。看着老人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心中有了许多安慰。

  刚回到办公室,村委会张书记进门满脸笑容的和我说:“咱们村的脱贫车间开工了,贫困户今天上岗培训,我们一起去看看。”说着我们一起上车赶往脱贫车间,今年我们村委会与河北的商人洽谈引进了一个小型项目,加工石墨地线厂,四月份脱贫车间开始建设,现在已经完工,投入生产。进入车间看到好多女工正在热火朝天的干活,其中有8个贫困户,看到我们进来,都放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大家一起交谈,我说:“工作累不累,技术好学吗?”大伙儿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活不累,技术不复杂,指导老师正在教我们怎样生产操作。”每月工资3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我叮嘱大家:“好好工作,认真学好技术,注意生产安全,苦干实干一定能够脱贫致富,”紧接着一片欢声笑语。六苏木村脱贫车间的建立能够带动当地村民增加务工收入,工厂开工生产后,优先录用贫困户人员,下一步生产进入正轨后,用工人数会达到50人—60人,将来贫困户也能够实现稳定脱贫。看着大伙儿积极向上的态度,忙忙碌碌,神情专注的干着各自岗位的工作,我的心里充满了动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六苏木村脱贫车间初见成效,有了良好的开端。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基,按照习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重要指示,一定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驻村日记 2

  在祖国遥远的西部地区,在被称为“万山之祖”、“世界屋脊”的阿里有这样一支驻村工作队,他们从海拔不到400米的咸阳,来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藏北高原,在阿里地区改则县察布乡的多玛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

  这支由张大卫老师带领的多玛村工作队,带着“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用一颗赤诚之心,在辽阔的藏北高原勤奋耕耘,用扎实的脚步,带领察布乡村民迈上发展的新台阶,张老师本人也被授予“西藏自治区先进驻村队员”称号,副队长易广川老师被授予“阿里地区先进驻村队员”称号,西藏民族学院也被授予“西藏自治区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在驻村之前,张大卫老师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到了驻村地点后,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稀薄的氧气,短缺的水、电,这些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察布乡却成了奢侈品。看到同队的副队长易广川因为稀薄的氧气连坐着摘颗葱都大口大口的喘气时,张大卫老师忍不住红了眼眶。在深入走村入户时,真实地看到当地牧民艰难的生活状况时不免又一阵揪心,每户牧民都住在一顶简陋的帐篷里,屋内就放上一张不大的垫子,这就是床,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靠太阳能发电的电视机。“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决不能让群众的生活继续这样贫困下去!”于是,张大卫老师带领着驻村队伍强忍着高寒缺氧带来的极度不适、以及牧民居住分散、工作强度大等诸多困难,在多玛村扎根生活,帮助村民们脱贫发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艰难困苦中提升发展的。”张大卫老师如是说。面对各种内在与外在的不便和困难,张大卫老师把这些不利条件当成一种垫脚石,从失败与挫折中前进。由于多玛村都是牧民,居住的都较为分散,为摸清全村68户牧民家庭的真实情况,就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走访期间,张大卫老师了解到县中学很多孩子无过冬棉衣,他就马上和拉萨校友会联系,向改则中学捐赠了价值4万余元的200套棉衣,亲自交给了孩子们。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大卫老师及其工作队在申请建设转场路、水坝、便民商店这些惠民项目的同时,还决定将让村民自己来进行工程的具体建设,发动群众自己干,这样也可以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从根本上说,驻村工作队主要起一个带头指导、给予建议的作用,要想获得长期的、真正的发展还得靠百姓自己来。

  回望来时路,岁月的足迹深刻而温暖。

  “他们拉着我们的手,虽然我们之间语言不通,但是我能从他们的脸上感受到真挚的感谢之情。”张大卫老师在回忆给村里的老人们送药品时这样说道。很多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是靠言语表达的,更多的是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中,队员们深入了解老百姓生活状况,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将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传递到了每家每户。

  在驻村期间,张大卫老师共申请了包括其他三个村子在内的七个惠民项目、三个培训项目,举办了文艺慰问演出,还同村民们共度藏历新年,和百姓们一起载歌载舞,密切交流。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心换人心。”张大卫老师为当地村民惠民生、促发展的热忱也换来了老百姓的真心以待。在驻村工作结束工作队马上要离开时,村里的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带着一头羊来看工作队的队员们,让队员们都十分感动。在这片山川相连、雪峰皑皑的净土上,更加神圣美丽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这份淳朴的真情!

  从西藏回来之后,张老师患上了痛风,但他反复地说:“我不后悔!”在驻村的一年时间里,他带着一颗赤诚的心,也带着不畏不弃的毅力,让党的春风吹遍了辽阔的雪域高原,也吹进了群众百姓的心里。

驻村日记 3

  到村部之后,我把行李放在宿舍门口,心想还是先去办公室看看。不出所料,同事们都在加班,准备迎接扶贫检查的材料。年底检查多,加班是常事。看见我,大家都很惊讶:“这么快就回来了?不是说晚上才到吗?”村支书代开宝一边热情地和我握手,一边问候道:“李书记辛苦了!”我说,你们在家更辛苦!我与代书记分享海南活动的“盛况”,他跟我讲述村里这几天遇到的“苦恼”。其间,我了解到,村里的电网改造工程推进不太顺利,出现了一些“插曲”,晚上他还要召集几位村民组长开会,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和代书记交流不到十分钟,一辆小车停在了村部,下车的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小平。青墩村是开发区范围内唯一的贫困村,开发区领导经常来村指导,但是李主任在周末亲自过来,显然是他对这里格外重视。在代书记向李主任汇报工作的过程中,我见缝插针地介绍了去海南出差的情况,其中包括: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等领导深入舒城县展台,了解舒城县特色农产品情况,对舒城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亲切关怀;梅家宏副县长通过央视网和乡村直播间,积极向外界宣传舒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成果;郑海霞、王洁实等文体明星满怀热情为小兰花茶叶和青墩村进行公益代言;留守儿童代表参观文昌宋庆龄祖居,参加“美丽乡村,绿色出行”、“乡村一堂课”,等等。李小平主任离开村部时,已是下午5点。但对我来说,一天工作似乎才刚开始。而这一天的后半段,同样是在路上度过的。

  17:30,从村部出发去参加一个餐叙。一位在北京某基金会工作的舒城老乡回来了,去见个面,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项目可以帮村里争取一下。19:30,提前从餐厅离开,赶往村民组长家,协助代书记去做工作,大家允诺支持,效果很好。

  21:05,回到村部,还有一位重要“客人”在等着我———在苏州创业的青墩村党员胡义。

  这是一次期待了很久的见面。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建强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农村流动党员多,为了加强联系、做好工作,我通过多种方式向在外打拼的党员发送信息、传递问候,希望他们履行党员职责、助力家乡发展,许多同志都热情回应。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胡义。他对支部建设和村“两委”工作非常关心,并多次热情鼓励我。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每名党员都要对照检查,剖析思想,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收到通知后,胡义写了一份近五千字的长文发给我,文中包括他的学习体会,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对个人思想的剖析。字里行间,让我觉得素昧平生,但惺惺相惜。我们相约,等他回家乡时,一定见面聊聊。

  在村部我的宿舍里,我们敞着门、泡着茶、聊着天,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初见的陌生,没有固定的话题,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这次聊天,就像两个人跑步一样,有时齐头并进,有时相互领跑。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到青墩村近年来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体会,到对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仰慕和崇拜;从他在苏州的创业经历、事业发展,到我来青墩村之后的所见所闻、所做的工作;从舒城县的历史文化到青墩村的风土人情;从支部建设到公司管理;从人生理想到价值追求;从工作方法到责任担当;从兴趣爱好到家庭生活;从赡养老人到教育孩子;从对未来的憧憬到对困难的分析……胡义对理论的学习和对时事的关注,让我感到惊讶;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让他有所启发。这次没有时间和话题限制的交流,整整持续了近5个小时,激荡出很多共鸣。胡义离开村部时,已近凌晨2点。我感到欣慰的是,所有的共鸣不是出于个人私利,也没有建立在是是非非的基础上,而是因为事业,因为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正如胡义所说:“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但我们的心在一起。”临别时,我把最近刚刚看完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专题文集———《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送给他:“我在书中做了一些笔记。当你看到那些笔记的时候,就当我们是在以另一种形式交流吧。”

  夜阑人静。望着胡义同志远去的背影,回想一天的经历,我暗自感叹:在路上,虽然奔波辛苦,但奋斗就是幸福;在路上,纵然征途漫漫,但你我并不孤单。

驻村日记 4

  天刚蒙蒙亮,在驻地院子里做跑前热身的我便开启了驻村工作的一天。一日之计在于晨,11年的军旅生涯让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么多年来一直未曾改变。而已年过不惑的我,更深知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因此,跑步成了这两年的必修科目。五公里的距离,正好可以把东庄和孙家庄的环村路跑完。这两个村子是单位的帮扶村,也是自己作为工作队长带领队员奋斗了四年的地方。

  路上遇到村里的保洁和晨练的老乡,彼此摆手示意,没有刻意,一切都那么亲切、自然。四年了,自己早已融入到村子里,而乡亲们也早已把我看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保洁员是专门为建档立卡户安排的公益岗,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诸如此类的公益岗位还有很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关爱。

  回到驻地,早餐已经摆上了餐桌。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团队绝对离不开优秀的面点师和大厨,这是高昂战斗力的基础保障。几年来,6个人的团队朝夕相伴,亲如手足,这份感情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起生活、一起奋斗、一起吃苦、一起开心所堆积起来的。

  早餐过后,一天的工作算是正式开启。多年来的团队生活,大家早已心生默契,配合极其到位,不用过多言语,自觉奔向自己岗位。年轻的电脑玩儿的好,打方案,做计划,完善资料,键盘敲起来;岁数大点儿的经验丰富一些,扶贫手册,驻村日志,写起来。都说工作要讲究劳逸结合,天气稍微暖和一些,安排大家入户,这也是工作的日常。

   大队部遇到来找村医的陈荣乔,老人家虽然岁数大了,但是平时身体很硬朗。今天突然觉得有些不舒服,村医不在,让老人坐下来,边聊天询问病情,边给村医打了电话。量了血压有些低,拿了些药便送老人回家了。身为晚辈,尽尽孝心是应该的。

  步行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小亭子里几位老人正在聊天。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每个村都有几个类似的集中地。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能从这里收集到。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这也成了自己了解村风民情,了解村民思想动态的地方。和乡亲们攀谈、沟通、交流、学习,丰富自己的认知,开拓自己的思路,宣传上级的政策,这里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临近考核,工作较多。中午吃炸酱面,简单省事儿。因现在的季节,外边比屋里暖和,所以自己端着面条蹲在了平台吃。可能大家都有同感吧,一个,两个,三个……七个大男人蹲成了一排,场面还挺壮观。一旁的姐姐,紧忙用手机记录了下来。算不上吃苦,但绝对是作乐。

  中午简单休息会儿,工作继续。王荣锁老人刚出院回家,下午前去探望,看着精神状态不错。询问了看病的花销,报销情况,同时再一次讲了相关政策,交代了注意事项。出门和孩子探讨了老人的病情,并就下一步的治疗和生活进行了交流和沟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驻村工作就是这样,只有贴近群众,走进群众,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也更能精准的实施对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从老人家里出来,独自来到了驻地旁边的山顶,这里是个适合思考的地方。省和国家成效考核马上开始了,也是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后一次大考,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工作有些繁乱,这里可以让自己静下来,理出头绪,分出层次,做出安排。之所以经常来这个地方,也是因为站在这里,可以把东庄和孙家庄尽收眼底。作为工作队长,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让两个村子在脱贫攻坚最后的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欣慰的是,四年来,自己在这个山顶亲眼见证了两个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

  晚饭比较简单,为大家健康着想,只做了粥和萝卜条。饭后给大家开了个小会,总结梳理了一下今天的工作。同时,把下午书记转发的通知进行了传达,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安排。时间尚早,大家又自觉的完善起了资料。

  十点钟到了,自从女儿上了高中以后,每天晚上十点到十点半,这半个小时都是留给她的。因为只有这个时间她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每天也都盼着能接到电话,听听丫头的声音,以解我这老父亲的相思之苦。但,大都是以失望告终。哈哈哈,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其实不打电话才是最好的放心吧。嗯……果然,一如既往的……放心。丫头,爸爸知道你正在紧张的复习,准备这周的二调考试。你妈妈也在单位加班接受省里的三甲复审,爸爸在村里同样加班迎接省和国家的成效考核。一家三口,三个地方,呵呵……充实……

  此刻,乡亲们都进入了梦乡,也只有我屋里的灯还亮着。清冷吗?孤单吗?我没觉得,能成为一项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人活着总要有些精神,总要有所追求,无论事情大小,只要它有意义,不是吗?

  许是脱贫攻坚工作临近尾声,多生感慨,付之笔下,留作回忆。睡了,各位晚安,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驻村日记 5

  2013年11月30日

  驻村的第一夜睡得不好,窗缝漏风严重,屋内气温较低,被冻醒几次。早晨,玻璃结冰,透过漏风处可以看见院内国旗飘扬。

  我们是自治区国资委派驻的第三批驻村干部,昨天翻山越岭一天,到傍晚来到达勒村,位于那曲地区比如县的茶曲乡。

  比如县被称为“藏北江南”,是怒江的起始点,达勒村坐落在紧邻怒江北岸长约千米的坡地上,全村共有118户、690人。虫草收入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部分家庭已拥有现代、奇瑞、比亚迪等经济型轿车。

  2013年12月6日

  驻村一周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老婆和儿子:“孔子曾穷于陈蔡之间,七日未尝粒;晓南尝驻村于比如县,七日未洗浴。”老婆回复:“一个很有味道的男人。”儿子回复:“那还是比不吃饭强!”

  2013年12月7日

  下午参加达勒村村民大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最基层政权组织的会议。听说村民反感照相,没留下影像,却终生难忘。

  会议地点在村中央的一块缓坡地上,村支书次仁贡布、驻村干部和几位老村干部坐在紧靠墙根的一张木凳上,算是“主席台”,村民则坐在石头堆上或地上。

  贡布书记用藏语发言40分钟,参会村民听得认真。传达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村民悬挂国旗的相关注意事项;二是办理年度银行贷款手续的新要求;三是寺庙管理的新规定。

  晚上停水停电,估计是怒江结冰严重,今年的供水、供电到此结束了。

  2013年12月24日

  我是第七批央企援藏干部领队,负责了解17家央企与受援地的援藏资金和项目的进展情况。今天开始,我将先后到央企援助的昌都地区边坝县等地回访。

  早晨7点多从达勒村出发,过比如县,翻夏啦山,穿玉湖沟,下午4点到昌都地区边坝县,简单参观中国电信援建的项目。下午5点多又翻嘎尼啦、拉孜山、巴里啦等多座大山,半夜12点抵达中远集团援建的昌都地区洛隆县。一路经历了土路、黑夜、暗冰……是最艰险的一次行程。

  2013年12月25日

  上午参观中远集团援建项目,包括农贸中心、文化中心、自来水厂等,还参观了距县城32公里远的安居工程示范点。

  随处可见柴堆,居民冬季采暖主要依靠柴火,辅之以牛粪。虽然有藏中电网,但这里却还未能覆盖。做宏观政策规划的人必须要深入基层,全面和透彻地了解基层百姓的困难和想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赶往察雅县的路上,景色是那么雄伟、沧桑、嶙峋、静谧。我认为,西藏只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就是投资,就是引资;而对一些自然纯朴的东西,包括烧牛粪,最好不要动它。

  2014年1月1日

  下午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给达勒村11名初二学生上第一课,没有课本。学生格桑罗布问:“人是怎么回事?”我回答时特意绕道讲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对孩子们进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

  昨天下午先给8名初一学生上第一课。为鼓励学生们克服胆怯心理,给他们讲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意识到人是渺小的,宇宙是未知的、无穷无尽的,值得人类探索。

  下课时,最羞涩的学生旦增谭久脱口而出:“从来没这么爽过!”这句话令我也心爽,第一次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满足感。

  2014年1月2日

  今天孩子们到我的宿舍看《宇宙心1994》。他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得入迷。相对于城市孩子,在见识方面,农牧区的孩子滞后得多。

  帐篷教室在场院里,摆着两排板凳,没有灯,照明主要靠烟囱眼。最近风大,瞬间可达7级。刮风时,尘土灌进帐篷,久久不散。

  下午给初二的孩子上课,由于风力在7级以上,帐篷摇晃得厉害,灰尘四起,决定到我的宿舍。我让他们读了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段:“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我希望孩子们关注到现象与本质这对矛盾。然后,集体观看科教片《轮回》,唯美的画面、深刻的哲学寓意,使他们惊诧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小的手提电脑屏幕。

  2014年3月3日,藏历木马年初二

  昨夜又下了一场大雪,清晨起来厚厚的,铺满院子。远处如水墨画般的山,矗入云霄,威严有加。

  今天是藏历木马新年大年初二。驻村的援藏干部便与村友们共进藏历新年午餐。

  我上个月在北京过了农历春节,今天又在西藏、在驻村现场过第一个藏历新年。在场的有达勒村的边巴次仁,多拖村的久桑、文勇民、平措、索朗,优普村的普布、尼玛、扎西。饭菜丰盛与否已不重要,酒精度数高低更不在话下,实在是缘分难得。因为缘分,让兄弟们一起驻村。也正因为艰苦,驻村才与同过窗、扛过枪、下过乡相提并论,成为一生中的骄傲经历。

  2014年3月8日

  早上外出巡逻时看见一名妇女用手洗衣服,她旁边的一台双桶洗衣机只能用来甩干,因为上下水不方便。

  原来,村民住的多是二层藏式民居,已经建好的饮水工程只负责把水引到户前地下的一个蓝色塑料桶中为止。村民要把水引到家里,必须用绳子提水枪到二楼。水枪是村民自己出钱买的。这个“最后十米问题”给村民带来极大不便。

  之前,我们在驻地小院进行了自来水供水系统改造,从蓝色塑料桶中重新引出一段水管,水管端头安装一个水龙头,解决了“最后十米问题”,且经受住天寒地冻的考验,可在全村推广。

  晚上,我起草了《关于启动达勒村为民办实事饮水工程升级改造项目的申请》。

  2014年4月15日

  今天,我接受了西藏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问:为什么来这里?当确定要来时,想到什么?又决定要做什么?

  答:我来援藏,不是想从北京到拉萨换个城市工作,而是想到基层接地气,看看基层需要我做点什么,也为自己充充电。

  问:来了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答:刚来时觉得村子很美,确实很美!我们村是虫草村,村民们较富裕,但普遍没怎么出去过,不少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缺乏了解,孩子们纯洁、羞涩,但不太讲卫生,我心里不是滋味,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问:想怎么做去改变这些?

  答:我想带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过的日子。我想让孩子们有自来水洗手,村里不再乱丢垃圾,野狗不再咬人。

  问:达勒村的未来重点在哪儿?(孩子)想改变这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我整天光说没用!只有他们自己想改变了,村子才会好。只有把孩子教育好了,村子才有希望。这才是达勒的重点。

  问:从大都市到小山村,最大的改变和收获是什么?给这个村子带来了什么?

  答:在北京我有温馨的家,也有自己的足球俱乐部。在这里驻村,我很想家,也想队友。以前在机关工作,每天批文件、开会、讲话,现在呢每天跟群众打交道,走山路,拉家常,更真、更实了。

  问: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觉得会是什么感觉?

  答:我走了以后,村民能认可地说“李晓南在这儿,还真的做了几件事”,我就感到欣慰了。也因为这段经历,会感到心灵更加宁静。

  2014年6月4日

  早晨起得很早,因为要早走,回拉萨。边巴笑着说为我们做最后一顿早餐。

  7点30分,准备出发了,边巴、达娃给我和古桑献了哈达,我们互说了“次仁”(祝健康长寿之意),眼睛没有对看,就上了车。车开动了,心有点酸,毕竟是一起战斗了半年的战友和村友。我用手机透过车窗照了麦田和远山。多熟悉的景色啊,驻村半年来几乎天天见。今天就要结束驻村工作,与它们告别,有点难舍。

  汽车缓缓地从村间穿过,正要左转弯上公路,忽然听到车后有人喊,古桑刹住车,只见老村长嘎玛站在家门口,手里捧着哈达。显然他是听到汽车声下的楼,老村长一定是早有准备要送我的。

  嘎玛今年65岁,干村长30多年。今年4月初,我带他和茶曲乡以及达勒村的基层干部去了北京。他说很感激我带他出去。他给我戴上哈达,并拿出一个塑料袋,不停地说着。古桑翻译说,村长谢谢我给他买的药,这是他家自己挖的人参果,送给我。我们互道了“次仁”,眼睛还是没有对看,我转身上了车,摆了摆手上路。

  感情是处出来的,地气是接上去的,电是要充才会有的。再见老嘎玛也许容易也许难,但这段驻村情结终生难忘。

驻村日记 6

  10万元为民经费

  进入达勒村的第一个夜晚,李晓南严重失眠。

  “窗缝漏风严重,夜里被冻醒几次,炉子早已熄灭,玻璃全面结冰。”他在日记里写道。

  按自治区统一部署,每个驻村队4名成员。李晓南的队友是来自西藏金珠集团的边巴次仁、达娃次仁和丹增古桑。住在改造的农家书屋里,清晨被怒江上的日出唤醒,透过漏风处,能看见院内国旗飘扬。

  比如县是怒江源头所在地,达勒村则是顺江而下的第五个村,坐落在怒江北岸沿江长约千米的一块坡地上,全村118户690人。

  作为第三批驻村工作队,他们的任务是“5+2”。即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这五项重点任务,加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参加指导基层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项。

  西藏自治区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万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帮助驻村点解决困难,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约1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每个驻村工作队有10万元的为民办实事经费。”

  几乎每个村民都知道这项政策,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

  右眼全盲的加旦西尼左眼染病,要求到内地救治。李晓南立即联系了上海瑞金医院和西藏中医医院,最终把加旦西尼送往上海进行手术。

  住在村口的桑布说车翻到山沟里了,要求驻村队给钱修车,却被拒绝。

  “修私家车要驻村工作队资助,开了口子,后患无穷。买车不买商业保险,是村民还不太适应现代生活,缺乏必要的相关生活知识。”李晓南将此事记入日记,然后请保险公司来村里讲保险知识。

  “文明的冲突”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基层干部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随意,更不能忽左忽右,否则会影响政策效果。”西藏自治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刘逢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曾与李晓南同期下派,在日喀则市甲措雄乡琼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以低保政策为例,很多地方采取轮流吃低保、抽签确定低保户,甚至有些地方因为低保争议太大,无法确定人选,最终全村放弃。”刘逢春说.

  在琼孜村,刘逢春主导定下规矩:低保户由群众公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第一书记联合考察确定。

  同时,村里道路清洁、村委会办公室打扫由低保户负责。低保户如存在宣称不干活政府也会养着、从事高消费活动等问题,一经查实,马上取消低保,并且3年内不得享受任何帮扶。

  “大部分群众认为这样比较公平公正,也符合政府设立低保的初衷。”刘逢春说。

  那么,10万元为民办实事资金如何花?

  达勒村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研究,达成共识的有“20%用于全村慰问”,以及“开展驾驶员技能培训”。

  李晓南告诉本刊记者:“达勒村虫草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占比达97%。部分家庭已拥有私家车,因此驾驶员培训很受欢迎。”

  但驻村队提出的“自来水入户”项目,却遭遇“文明的冲突”。

  即使在村委会免费做了试点样本,仍有村民担心放牧或挖虫草不在家时,跑水把房子淹了。或者认为孩子会玩弄阀门开关,嫌麻烦。他们宁愿背水回家。

  “什么是好日子,取决于对生活的理解,对文明的感受。”李晓南在日记里感慨。

  进京的“红色之旅”

  达勒的未来在哪儿?

  2014年4月,李晓南接受西藏电视台采访称:“我整天光说,没用!只有他们自己想改变了,村子才会好。”

  为此,他策划了一趟让村干部们大开眼界的“红色之旅”。

  在比如县委书记陈刚的支持下,“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赴京、津考察团”的成员,包括达勒村、多托村和茶曲乡的十来名村干部。

  为这一趟,李晓南调动各方资源,找地陪导游,还调动自治区国资委在京挂职干部参与活动。

  “为参加升旗仪式4点多起床,全体队员无一迟到……瞻仰毛主席遗容,排队近2小时,外地人在不停地向前拥,我们的村干部谦虚有礼,按顺序跟进。”李晓南在日记里写道。

  不仅参观了故宫和长城,村干部们还参观了北京韩村河村,体验自来水入户的便利,到蔬菜大棚和农户家中参观,在山庄宾馆就餐,亲身感受北京的新农村。

  回来以后,他们主动给村民讲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自来水入户”项目最终通过,花了6万元。

  对此,李晓南称:“水龙头是打开达勒村文明之窗的钥匙,而非虫草换来的轿车!”

  虫草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是绝对支柱。“这说明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李晓南又开始和嘎布、贡布次仁商量新计划——蔬菜大棚、温泉休闲中心以及野生动物摄影。

  一边是酥油,一边是茶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的村支书普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和驻村干部,一边是酥油,一边是茶,只有在一起,才是酥油茶。”

  普布在村里很有威信,村里需要集体筹资时,只要他出面,村民们都愿掏钱。在他看来,“驻村干部最大的优势是懂政策、有资源。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好项目。”

  在达墩村,李晓南就带来了“新型垃圾厂”。

  “从雾霾的内地进藏时感觉西藏很纯净。援藏半年多,特别是驻村3个月,却发现西藏处处是美景,但道路条条藏垃圾。”李晓南认为,“对西藏来说,保护好环境,维护好自然,是最重要的投资。”

  2014年3月14日,他委婉地给茶曲乡党委书记旦达提意见,说茶曲乡门口的垃圾场太影响环境。

  旦达却建议他去看看比如县的垃圾山。“就在老电厂旁,临怒江。相比之下茶曲乡只是千分之一还不及。”

  当时,西藏全区120多个垃圾填埋项目,只有3个县没有推进。比如就是其一——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怒江边,堆积如山,泛出阵阵臭味。

  茶曲乡当时已确定要建填埋式垃圾堆场。但李晓南认为,“这是在照搬拉萨以及内地大城市的做法,并不适合藏北高原。”

  他去找比如县环保局长古桑。“我问为什么一定要填埋,有没有想过其他办法?她愣了一下说:‘一直是这么说的嘛’。”

  “内地推行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在西藏行不通。一般转运半径控制在30公里以内,可有的村乡之间距离二三十公里。加之高原缺氧,微生物少,污染物自分解能力很差,填埋会造成永久污染。”他建议就地高温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并写出《西藏的垃圾问题及处理建议》,报给比如县委书记陈刚。

  在国资委的工作中,李晓南知道澳大利亚Entech公司生产的高温焚烧炉,在陕西省汉中地区煎茶岭金矿所在村使用了近10年,效果不错。

  他迅速前往陕西调研,向澳大利亚Entech公司发邮件咨询;到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盛运的控股子公司考察,又调研了十来处垃圾处理厂;并陆续拜会了自治区住建厅、发改委和环保厅。

  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孙铁恰好是来自住建部的“援友”。在孙铁的帮助下,李晓南又跑到了住建部争取支持。

  不到两个月,他关于《西藏的垃圾问题及处理建议》就获得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的批示:“比如县垃圾问题你们看得准,抓得实,希望深入推进,为全区类似县走出一条路子。”

  留下什么

  驻村工作,总有一天要撤走。干部们能为当地留下什么?

  更长远的产业、更健康的生活,还有更美好的未来——在达勒村,李晓南有个自选动作,给孩子们上课。

  他给学龄前的孩子放电影,从动画片《猫和老鼠》《冰川时代》到科教片《轮回》;给孩子们拍照片、录视频,刻下光盘送给他们;教放假回村的孩子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还让他们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了教育孩子们孝顺,他用毛笔和水写纸作为礼物引导,只要孩子们交回“给妈妈洗了脚”的回执条。有几个家长不识字,在家长签字处画上五角星作记号。

  这些并不在驻村干部的“五项任务”清单上,但李晓南乐在其中。

  “刚到村里的时候,走在路上,村民都当看不到你。”他向本刊记者回忆,但慢慢地,村民们会把孩子送来看书;起大风的时候,会来帐篷教室帮忙;碰面时会用力握手,用汉语招呼“你好”。

  如何走进群众心里?那曲地区聂荣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次仁美朵,先是走到白嘎乡达庆村。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对驻村干部没抱多少希望。”村民索朗次仁说,“工作队的队长是个女人,又是城里来的干部,觉得驻村就是走个形式,对村子不会有太多帮助。”

  但很快,次仁美朵为达庆村争取到了80万元的村道维修项目资金。修路的那些日子,她带领驻村队员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

  “次仁美朵干起活来,丝毫不比男人差。”最后,连达庆村村支部书记朗扎都夸她。

  驻村期满,达庆村全村群众联名写信挽留次仁美朵。

  而在怒江的源头,李晓南离开达勒那天,65岁的老村长嘎玛起了个大早,捧着满袋“人参果”在路边等他。更年轻的多托村村长贡乔次旺也有了新计划:“如果虫草挖得好,就带老婆孩子再去北京。”

驻村日记 7

  驻村任职已满三个月了,嘎查农牧民党员的名字有些我还对不上号,合计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时组织嘎查新一届支部班子及全体党员举办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一来能和大家有个更近更深的认识,二来也是凝聚党员共识的一次好机会,经过商议我们将目的地选在了鄂托克前旗。

  与前旗组织部艳芬、城川镇燕飞、敖镇永瑞提前对接好各个参观点后,早晨6点半大家准时在嘎查门口集合并乘车前往第一站城川民院。

  上车后,大家纷纷拿出了各自带的早点奶酪、红枣、饼子分发给每个人,并进入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蒙语交流环节”,而作为汉族又不懂蒙语的我仿佛即刻身处异国他乡,好在有大家不时冒出的一句汉话“来,郭书记吃点这个”能及时点醒我……一个多小时的路途中,我大多数时间只能心里默默操心这个想那个:“那边应该都安排好了哇?这次活动能不能成功?合不合大家心意?能不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到了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我们详细了解了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历程、伊克昭盟民族解放的经过以及延安民族学院作为党的民族政策“试验田”的重大意义,认真聆听了习仲勋、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等感人故事。虽然语言不通,但从大家对着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时而驻足观看、时而低语交谈的认真表情中,我看得出大家都很珍惜这次学习考察机会,而我一直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城川镇麻黄套村,大家登上了观景台,实地参观并详细听取了村委负责人就该村如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党支部+基地+企业+农户”的发展新构架,通过开启马铃薯特色种植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全面介绍。

  第三站,我选在了和我们嘎查地缘接近、发展相似,都属于城郊结合部的村——敖勒召其镇三道泉则村,并把午餐安排在此,饭后大家围绕“土地认养”经营模式、“烧烤广场”人源客流、“蔬菜拱棚”建设成本等话题,一边听取介绍一边畅游园中,并实地品尝了纯天然绿色瓜果,体验了一番农耕采摘乐趣。

  在三道泉则村活动阵地,我们还参观了党建展厅,听取了智慧党建平台介绍,并在电子屏前重温了入党誓词、亲笔签名并合影留念。

  第四站,查干巴拉嘎苏嘎查,一个纯牧业嘎查,党员们实地参观了希密太风干肉专业合作社的冷冻、加工、包装车间,并就风干肉的生产、营销等情况与巴拉嘎苏嘎查党支部书记赛乌力吉进行了详细地沟通交流。

  下午6点多,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一天的短暂接触让我们彼此不再陌生,大家在一曲曲革命红歌声中结束了此次主题党日活动。

驻村日记 8

  今天是周二,是扶贫日。这次党委对各村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成员进行调整,我被任命为彭店镇张店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我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当前,扶贫工作大于天,责任组长更是责任重大。

  上午镇机关干部例会后,由于处理党政办一些琐碎之事,没有时间入村。中午吃过午饭,我没有午休,立即驱车赶往张店村。

  张店村距离彭店并不远,大约2公里的路程。今天天气格外闷热,春风调皮地从车窗缝隙中挤进来,感觉凉爽宜人。

  不一会就到了张店村村室,古城区区委书记、*主席冯鑫亚同志、村党支部书记张迎坤、区长张岗才、以及工作区陈俊祥、姬建昌等同志都在村室等着我,他们说欢迎我,我都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了。

  到了村室,通过询问有关情况,我了解到:张店村现有218户,928人,其中1组94户,413人,2组124户,515人,耕地面积1021亩,辖张店、前黎两个自然村,两个村民组,党员22人,经常在家党员13人。低保户18户,24人,五保户4户4人。全村土地全部流转给绿色公司,种植了苗木。共有2户贫困户,10人。

  经调查,该村存在主要问题是:主干道年久失修,变压器1台,负荷太重,需再增加1台。

  下一步,我的思路是:需要入户进一步调查该村贫困户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驻村日记100篇简短 驻村日记2022

本文来源:https://www.myplaymate.cn/zuowendaquan/55971.html

《关于驻村日记 【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