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6篇】

【www.myplaymate.cn--自我总结】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近年来,大新县雷平镇安平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为进一步促进雷平镇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雷平镇组织调研组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深入安平景区进行实地调研。

  一、安平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平村依托黑水河独特自然风光,巧借安平国际旅游度假村项目落户本地的机遇,借力电视剧《花千骨》取景地之一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农家乐”、农产品采购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截至今年8月,安平村黑水河沿岸群众发展大大小小特色“农家乐”18家,水上游览观光船只51艘(旅游局执法船1艘,骆越田园农家乐汽油船5艘,群众自建简易柴油船45艘),建有大大小小靠岸码头16座,游览观光凉亭1个,岛上瞭望塔2座。其中“农家乐”以骆越田园自驾营地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最为有当地民俗特色,其余均为群众以自建房开办或搭建铁皮棚经营农家菜,主要集中在安平村谭站屯和黑水安平河段沿河岸边上。“农家乐”和水上船只游览观光等项目均为当地沿河两岸群众以家庭式自主经营或以多户入股、全屯集资共建等方式经营发展,全屯集资共建最具代表性的为安平村百辣屯和科度屯,计划通过全屯群众集资入股的形式自主美化绿化屯内环境(现正施工建设),以发展特色“农家乐”、娱乐休闲和水上游览等项目创收分红。前来安平游览观光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以家庭游客和散客为主,现已逐步与旅行社对接,接待中小型旅游团,据不完全统计,安平景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量达30000多人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安平村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不断投入,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乡村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安平村的重要产业,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进安平村乡村旅游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滞后,盲目开发现象较严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安平景区的旅游开发状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景区涉及到的村屯建设仍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态保护和规划设计方案。部分群众受经济利益驱动,大肆抢占黑水河沿岸耕地,破坏黑水河沿岸植被和奇石等自然景观,违规建房和非法经营农家乐现象较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农家乐开办无规划,经营服务档次低。农家乐发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规划、营销,开办农家乐的农户依个人主观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大部分在黑水河沿河边上建设,容易造成水质污染,且开办者大多手续不全,证照不齐,厨房、就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简陋,均为绿色铁皮棚搭建,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市场观念、全局观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三)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突出表现在道路建设、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公共厕所、环境卫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等级低,徒步休闲游区的小径小道仍是泥土路,缺乏特色设计;游览景区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标识系统不全,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景区内没有公共厕所,且景区环境脏、乱、差现象和河面垃圾仍随处可见,虽然“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较低。

  (四)产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内涵和特色。游玩的项目功能和内容单一。多数农家乐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到安平旅游的游客大多只能坐游船观光、烧烤、玩牌和聊天等,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明显,游客逗留时间短,重游率较低。

  (五)安全隐患较大,大多数船只驾驶员为无证驾驶。农家乐所使用的船只大多为改装自造柴油船只,多数驾驶员未经专业机构培训而驾驶船只,安全行船的"系数明显较低,安全隐患较大,同时部分旅游船只上未配备安全救生衣。

  (六)乘坐游船价格不一,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在整个游船行业中,缺乏统一的价格定位,游客往往选择报价较为便宜的船只进行游船观光,这样会造成各船主为了揽客而恶意降低游船价格,扰乱市场价格。

  三、安平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健全管理体制。对安平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保护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二)科学规划,整体发展。现规划建设“广西大新安平国际旅游度假区”,将其纳入中越跨境旅游合作范畴,与附近相邻的“大新德天瀑布”、“明仕田园”旅游景区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打造以德天瀑布为前沿、明仕田园为重要延伸景区、安平度假区为境内外游客中心游览地与中心休闲目的地。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参与性。依托黑水河独特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挖掘安平土司文化内涵和骆越文化等浓郁的壮族特色,传承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和壮乡米酒等壮乡美食,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安平特色的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加大对安平村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公共厕所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将安平村打造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宜居宜游生态名村。

  (五)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安监局等政府部门要不定期对游船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查处无证驾驶、船上急救物资备用情况。同时要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定期对船主进行安全行船培训。

  (六)规范集体经营。通过引进外商投资成立公司,或以合作社模式经营,统一规范,统一开发,统一价格,形成一个多项目产业开发项目,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增大景区旅游价值,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全村乃至全镇旅游经济发展,为增加经济收入添砖加瓦。

【篇二】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1治理乡村生态,发挥环境优势

  乡村的环境治理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乡村的环境氛围以及人文氛围与城市的氛围不同,不少城市居民为了缓减压力会到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的生态环境与古朴的人文氛围弥补了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不足,因此,保护好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点,保持乡村在旅游业中的优势非常重要。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不少乡村民众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不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乡村旅游业由于环境问题无法持续发展,减少了居民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对乡村进行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应控制好经济开发的力度,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适当保留一定的野生、自然资源,控制好对环境的开发力度,保留村民原始的生活状态,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部分进行修复[1]。为了使乡村居民能够普遍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应当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避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经济纷争,避免报复性的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好当地的原始生态环境。

  2完善乡村交通,建设运输体系

  交通发展是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发展任务。但是在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村民意识不到交通体系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很多地区的交通体系存在一定缺陷,运输网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2]。为了有效促进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建设人员应当对交通发展引起重视,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交通发展状况,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交通开发方案。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安排好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规划路线,确保交通运输建设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对于当地不符合交通建设条件的路线进行适当改善,如一些路线较窄,客流量较大时容易堵塞,应当详细考察当地的交通运输线路,对公路进行适当改造和拓宽,满足城市与农村的建设需求,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3]。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确保公路建设的质量,完善公路建设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农村的公路建设水平,建设安全优质的乡村运输体系。地区的交通建设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统一规划建设,在确保当地交通建设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交通运输的建设细节,确保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确保物资与人员的流通,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旅游设施,营造优质体验

  在进行乡村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注重当地的旅游设备完善情况,确保当地的设备建设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应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建设力度,分配一定的资金投入到相关的旅游设备完善中,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度假体验。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发展目标以及旅游产业的各个发展要素进行专业化的统筹与设计,引入相关的旅游设施,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满足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如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家庭农场、民俗、特色小镇等项目进行开发,引入相关的技术设备,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同时,可以适当研发当地的特色产品,建立相应的产品加工制度,完善产品开发与销售体系,推进旅游业与经济同步发展[4]。农村地区可以建立起产品加工工厂,对当地的特色产品进行开发,完善当地的产业链,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购买纪念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提升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政府部门应关注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当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充分发挥旅游设施在旅游活动开展中的优势,给游客带来优质的旅游体验。如当下山区旅游中玻璃栈道、水柱呐喊等旅游项目很受欢迎,通过开设此类项目可以在旅游中增加民众的游戏体验,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应努力开发乡村旅游的特色,在结合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并结合乡村农民的生活情况来设定旅游氛围,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给游客不同的生活体验。

  4发展乡村文化,加强科普教育

  现如今,人们在旅游出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希望能够接受一定的文化熏陶,因此,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当地的景区、农业观光园、科技生态园等进行产品展览,建立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开展农业产品博览会并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让游客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知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可以在游客参观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鼓励游客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进行农业实践,增强农业体验的乐趣。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教育,部分游客会为了准确掌握农业知识而多次参观农业生产基地,有效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营造了一定的文化氛围,进而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进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振兴农业经济,建设人员应当对乡村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规划,改善乡村环境,建立乡村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设备,制定旅游制度规范。同时,还应当控制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篇三】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为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吕祖善省长关于组织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体验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统一安排于4月24-27日赴衢江区的板固村和下呈村开展体验乡村旅游、帮扶农村建设活动。通过四天三夜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参与打麻糍、挖野笋等农事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了乡村旅游的乐趣。在2个村参加座谈会,走访农家乐经营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两村的基本情况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XX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XX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二、体验衢江区乡村旅游的感受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XX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XX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过于城市化,而且楼间距越来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农家特有的韵味,农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农民灌输“建设好自己家园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乡村旅游的环境是发展农家乐的根本,城市居民绝大部分就是来感受乡村的山清水秀,合理布局农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乡村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有待提高。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竞争现象在农家乐发展早、竞争相对激烈的下呈村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小商小贩在通往景区道路随意占道设摊;板固村后的火山湿地虽然很美,但囿于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上山道路是砍竹人运输毛竹的通道,几乎无路可走,游客上山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强。此外,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如衢江区地税局在减免农家乐经营户5000元经营额的税收后,不再提供发票,农户经营额超过后要去衢州城里的区地税局开发票,不仅来去坐公家车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后开发票还要收取滞纳金,限制了农家乐的做大做强。为此,要加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规则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要加强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要增强管理部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农家乐的意识,彻底改变官僚作风,主动上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服务。

  总之,发展农家乐一要突出“农”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展示农耕文化;二要突出“家”字,让旅游者不仅宾至如归,更要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三要突出“乐”字,要开发出一批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农事活动,使旅游者在农家感受到开心和快乐。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抓好几件事:一要整合资源,农家乐经营户要走合作化道路,发挥集体作用,在发展中还应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做好环境保护的文章;二要发挥协会功能,加强安全、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自律,从简单地提供餐饮逐步发展到提供住宿,再发展到娱乐,最后让游客带走当地土特产,使农家乐形成产业链;三要提升服务和技能,要从学好普通话着手,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四要齐抓共建,旅游、交通、林业、公交、宣传等部门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乡村旅游。

【篇四】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乡村旅游指的是什么?学界引经据典,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概念,做出多种解释,可能发现之一现象远比一般人们想象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而且似乎国内外都做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说不清的概念。记得最初大家在说农村旅游,后来提及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演进到乡村旅游。这似乎也表明,目前在概念上人们还在探索之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它可能涉及这样的一些问题:

        在城市以外的环境中旅游,或者说在乡村环境中的旅游活动;

        游览处于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如长城;

        游览农民长期生活的建筑艺术——古村落;

        体验乡村的生活——住一天农民的小院;

        体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一天农民;

        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或享受农业的成果——水果采摘;

        在农村享受一下城市的休闲——SPA;

        没有农民参与的“农家乐”——在农村建造大型的娱乐度假设施;

        城市“农业”——现代农业园,没有农民,没有农村;

        乡村文化、民俗和民族旅游等。

     况且,讲乡村旅游,也不能不涉及在乡村生活的主体——农民——旅游。

     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乡村旅游恐怕主要的是城市人口在其边缘地区的休闲活动,关注的问题也应当是和农村、农民、农业相关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满足城市人口休闲和旅游的需求,但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农村的发展。

  现实:一个不可忽视的效果

     乡村旅游的概念应当早就有之,而且这样的旅游活动也一直在开展,只是参与这一活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旅游的方式和内容也随着发生着变化。今天大家在谈论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关于公民度假制度和政策调整后的新现象。双周日的工作制度和长周末的假日安排,不仅使中国公民有了更加充裕的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公民的旅游休闲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假日制度的安排被看作是政府对休闲理念的认可,是对休闲和旅游消费的鼓励,从而为刚刚兴起的国内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处于城市郊区或边缘地区的农村成为旅游休闲的新宠,乡村环境,农家氛围,农业活动,农家的食品和菜肴,一下子受到了城市旅游休闲群体的青睐。同样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旅游休闲产品供给方的农村,把城市旅游休闲群体的这些新的需求看作是市场契机,针对这些新需求开发出系列产品,需求的驱动和供给的拉动,使乡村旅游火爆了起来,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果说此前的乡村旅游多考虑活动和游览的话,后来的乡村旅游则主要是休闲、娱乐或健身。

     从目前乡村旅游的现实来看,其市场主要是附近的城市居民,活动的时间多集中在周末、长假期和特殊的农业节气。和长途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模糊了旅游与休闲的界限。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外出旅游,其活动主要不是观光游览,而是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放松身心,以多种形式的娱乐方式打发闲暇的时间。“农家乐”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这一发展,一方面表现在相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例如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营的创新,乡村就业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乡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前者是明显的,短期内可以见效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渐进式的,长期发挥作用的。

  困惑: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在中国,乡村旅游是个新现象,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很多地方,还属于实验性的,无论是接待设施、服务方式、活动内容都是在不断摸索阶段,和城市旅游相比,显然显得还很不成熟。但是,现在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趋势,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其一是同质化严重。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被称作“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也许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里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也许是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于是大家都在做着相类似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小,最后开始削价竞争,低价低质,失去了吸引力。

     其二是乡村旅游的异变。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为许多开发商提供了良好的商机,具有经济实力的开发商看准了这样的商机,不失时机的进入这一领域。在一些城市的郊区,一些外来投资者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由于地价便宜以及当地给与的一些优惠政策,这些名为“农家乐”的设施,其实农家的味道越来越少,更是城市娱乐、健身中心的复制品或外迁,除了利用一些当地的食品之外,与市区的娱乐中心没有多大的差异,甚至更加豪华、高级,与乡村的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变化,原本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了旅游吸引物,或者干脆像是个“农村主题公园”,原住人的房屋变成了展品,原住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供外来有人游览参观的景点,在进村的入口处竖起了栏杆,进入者要购买门票。进到村中,原来朴素的民风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笼罩,家家户户摆摊设点,成了一个个低级、与当地毫不相干的“古玩”店。人人都把外来旅游者当成了摇钱树,千方百计地想从他们身上赢得一些收入。

     其三是原住居民的边缘化。乡村旅游开展应当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应当是当地的农民。但是,一些外来开发商通常仗持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采取圈地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休闲服务接待设施,尤其是一些大型现代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例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可能使不少农民失去了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地农民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土地转让的补偿,但却失去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他们被边缘化了。他们可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往往是清洁工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位,而这些岗位又有可能被另外更加廉价的外地劳动力所取代,当地人难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被当作“景点”开发的村落,当地人难得从门票中得到多少收益,只好参与“古玩”生意,从游客身上打主意。这样的后果很可能造成相关社区的经济收益差距拉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显现,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比较:不可简单从事

     关于乡村旅游,不少学术文章溯源于欧洲的19世纪或者更早,并将海外的乡村旅游作为蓝本,设计我国的乡村旅游。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尤其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恐怕还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不能简单的模仿。

     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新词语,例如:

  farmtourism

  farmstaytourism

  vocationfarmtourism

  ruraltourism

  agrotourism

  villagetourism

  greentourism

  secondhometourism

  ……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乡村旅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旅游形式恐怕很难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乡村旅游相对应。因为这些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的现实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城乡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比重是相颠倒的。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农民人口至少有2/3,而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口在城市,地广人稀是突出的特点;

     工农业经济贡献。这方面的差异更大。在许多西方国家,农业对GDP的贡献降低到5%左右,农业长期受到特殊政策的保护,而中国农业经济仍占居相当大的比重,农产品在价值上仍然处于劣势。农民的净收入与城市居民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平均值为1:3,不同地区差异则更大,而在西方这样的差异是不存在的。

     城乡差异点。在中国,城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由此而造成的基础设施落后、基本社会服务匮缺,文化教育设施不足等现象。这些差距在西方有,但非常之小,相反,乡村的生活环境却成为巨大的资产优势,一些真正富裕的人未必生活在城市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为乡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些“第二住宅”、“乡间别墅”反而成了乡村的优势。在中国,农民进城是一种地位的提升,一种夙愿,虽然在一些地区城乡人口的流动限制有了一些松动,但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形成彻底的改变。

     城乡社会联系。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今一代的城市人有不少仍然是从农村迁入的,他们与农村还保持着家庭的联系,他们对农村和农村生活并不陌生,但是在西方,这种城乡社会关系显然疏远得多,生疏的多。更为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村落的概念远比中国要淡薄的多,大多是散落的单独的房舍与相对成规模的服务中心小镇。在西方,土地是私有的,所有权相对集中,而在中国,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由于历史的原因,每户的土地则相对平均而分散。农民家庭的生活有比较保守,难以开展诸如西方那种开放式的“农场旅游”。

     凡此种种,作为旅游方式来说,中国的乡村旅游与西方的乡村旅游有着许多不可比性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的乡村旅游更注重乡村的田园风光的欣赏,注重轻松安逸的度假,和谐的城乡文化和精神上享受,而中国目前居民的休闲还往往是偶然性的,随机性,因此更偏重于热闹,偏重于活动,偏重于身体上的享受。

  结束语

     乡村旅游是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还会引发更多经济社会的问题,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突出强调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旅游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考虑其本身资源和市场条件,也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乡村旅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创意,控制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尤其保证他们的长远利益,改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要把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文化污染和环境污染扩展到文化和环境更加脆弱的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创造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谐,而不应引发更大的经济差异和社会冲突。在这方面,西方很过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借鉴。

【篇五】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一、乡村旅游篷勃发展的背景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社区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为游客提供文化探秘、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旅游、体验旅游、观光农业、住宿、餐饮、购物等综合活动为目标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乡土民俗、领略自然风光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

  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适应了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9年推出了“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形成了一股乡村旅游热。2004年国家批准了203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同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今年,我国将取消“五一”长假,人们的假日消费将由“冲动式”集中消费转为“分散式”理性消费,可以更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周边乡村的周末短期度假、休闲旅游将是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热点。

  各地、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格外重视,纷纷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对策。江苏淮安召开的《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论证会,为淮安乡村旅游的发展献计献策,以期提高淮安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盘活淮安旅游业。

  二、淮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淮安是江苏省的一个农业大市、强市,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平原腹地,全境属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农村人口差不多占了全市总人口的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是关键。

  乡村旅游极大地影响和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打鱼都变成了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将单纯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增值渠道。

  (二)淮安有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

  根据淮安的旅游发展规划,淮安市旅游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为:以淮安名城名人综合旅游功能区为中心,以盱眙山水名胜旅游区为辅助中心,由洪泽湖渔乡与百里古堤风光旅游带联结“双核一轴”式区域旅游核心集团;以及金湖苏北水乡生态旅游区、涟水千年酒乡与生态休闲旅游区。从布局中我们可以发现,淮安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境内郊区和农村,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游客可以领略乡村自然风光、观赏乡村民俗风情、品味乡土文化艺术、体验乡村传统劳作。

  淮安农业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已涌现出以铁山寺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一批4A级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还计划在“十一五”末,将建成10个以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点)。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铁山寺的“农家乐”、金湖白马湖的“渔家乐”、洪泽的“水上人家”等,吸引了众多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市的游客。淮安市乡村旅游市场辐射面越来越大,接待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占全市旅游业近1/4。

  (三)淮安有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条件

  现在,淮安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沪高速、同三国道、宁连高速、徐淮盐高速、宁宿徐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从江苏新沂到浙江长兴的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等河道纵横交错,洪泽湖、白马湖镶嵌其中,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淮安是江苏腹地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与一些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正在研究规划中的加强与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合作,联手打造“江苏旅游新三角”,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将增强苏北旅游区域竞争力,农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宽阔。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看法

  和全国乃至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应该说乡村旅游在淮安的发展起步是有些落后的,还处于边摸索、边发展的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还没有成规模,上档次。经过有关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淮安乡村旅游发展应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淮安市正在编制《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旅游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规划,找准淮安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为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出区域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淮安各地实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劳动自助型、民俗民居型、观光游览型、康体娱乐型。

  (二)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配合新农村建设,抓住各处资源特色,确定不同的发展时序,开发重点,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淮安乡村旅游发展要率先突破铁山寺的生态休闲“农家乐”、金湖白马湖的“渔家乐”、金湖荷花节万亩荷花荡、洪泽水上运动会、洪泽的“水上人家”等开发重点,根据资源、市场等条件,围绕“双核一轴”旅游总体发展格局,点轴扩散,带动全市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旅游是一种产业,各种生产要素整合,形成合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有效整合,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社员股份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经费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如农业、林业、文化、公安、工商、交通、旅游、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挖掘内涵,提升品味

  深度挖掘本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盱眙龙虾节、中国淮安美食节、洪泽湖开渔节、中国金湖荷花节、涟水今世缘酒文化节、涟水白鹭节等节庆,京剧、淮海戏、淮剧、河蚌舞、花鼓、金湖傩戏、秧歌、香火戏等风俗表演,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等民间手工艺,茶馓、桂花麻油、鸭血粉丝、洪泽湖大闸蟹、银鱼、木鱼石等土特产,这些都蕴含着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特色,怎样深入发掘、策划和包装,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是淮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淮安名片之一“运河之都”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宣传的口号,其魅力更应该通过沿途历史及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历史遗迹、自然风景表现出来。2006年在运河沿线15个城市发表了《运河沿线旅游合作宣言》,笔者认为,要进一步组织运河沿线城市一起开通运河特殊旅游航线,在游客航程中展现运河文化。

  (五)强化管理,提高服务

  一是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农户的业务培训,提高科学管理、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以开展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和星级农家乐评定为抓手,逐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注重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六)加强宣传,拓宽市场

  旅游市场需要宣传,乡村旅游也是如此,“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早已过时。要把旅游联合营销宣传推广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通过包装组合乡村旅游精品,策划推荐线路,组织或承办大型娱乐康体活动,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广泛利用电话、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实行“会展有人、网页有字、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影”的三维立体促销,提高宣传促销效果。当前应大力宣传中国盱眙龙虾节、中国金湖荷花节,抓住奥运会的契机,做大做强洪泽水上运动会,营销洪泽温泉的康体娱乐功能。苏北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展示苏北农业高新科学技术,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农家小院,政府要有大手笔宣传、塑造像华西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样的品牌,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参观。

  淮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土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淮安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实现淮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篇六】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期,为深入了解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更好地满足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需要,调查队对镇、镇、镇及镇等重点旅游观光镇的215户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同质化等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一、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市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序地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截止2019年底,共有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3A级景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旅游度假区1处、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处、精品村寨4处;农家乐5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1家;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2019年度市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7%,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5.9%。

  (二)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市自古便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美誉,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建设“文旅名城”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年画产业基地,打造了年画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年画街坊,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类与家装、生活相关的年画品种,积极打造集生态观光、游乐休闲、文化博览、文创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年画村农民小区建设时与年画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近30家特色农家乐、农家居、农家茶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年画乡村旅游风景线,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年画村共发展年画企业15家,年画作坊20家,年画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画产品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年画村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三)品牌建设逐步成形

  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成功推出以“画境”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深挖年文化内涵,先后打造了年画村国家4A级景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华年俗村、剑南老街国家3A级景区、花棚子精品民宿群、花宿花厢轻奢乡村旅游度假酒店,连续20年举办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打造了“到了就是年”的城市营销品牌。同时,挖掘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年文化小镇、麓棠玫瑰温泉小镇、童话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产业的特色小镇迅速崛起,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市委确定了将建设成为“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20年11月,市入围“2020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情况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在215户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6%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后,本户家庭总收入有增长,其中133户家庭总收入较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了10%以上,36户增长了30%以上。从调查数据汇总来看,2019年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人均旅游业可支配收入为1631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22元,占旅游收入比重为10.6%,家庭经营性净收入13637元,占83.6%、财产性收入957元,占5.9%。

  (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5%的农户从事旅游相关的自主经营,仅有5%的农户为景区、宾馆、饭店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发展新的就业方向搭建了极佳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增长。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4个镇中,有3个镇通过村民参股的方式发展了乡村旅游有关项目,如冷水鱼养殖、帐篷露营等,每年按参股数每户进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每年分红所得多数在100元左右,占受调查农户的50.8%,分红所得在100元到200元区间的农户有30.4%,200元以上的农户仅有18.9%,财产净收入增收力度较小。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少,留不住客。2019年,市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人气越来越高,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经营的餐馆、旅店没能从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分来更大的客流量,85%的农户表示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人次在500人次以下的农户占47%。一是旅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景区游览项目、娱乐项目少,游客把景点都逛完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留下继续消费。一位经营农家乐的受访户表示,有很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带着孩子一家人出来游玩,山水风景一上午就能看完,棋牌等娱乐项目只有大人感兴趣,缺少儿童娱乐项目,吸引不了天性好动的儿童,孩子吵着要走,家长也只好打道回府,无法留住游客带来更多的收益。二是游客回头率较低。景区游览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大部分游客游玩了一次后便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兴趣,不具备长期的吸引力。三是对长期疗养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多数面向的是短期游玩的旅客,对于想要在山清水秀的乡村长期疗养的游客人群来说,无法满足其在医疗、出行、通信等便捷生活方面的需求。留不住游客的脚步,也就无法产生更多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旅游项目单一,吸引力不足。从农户从业情况来看,多数从事包含餐饮和住宿一体的“农家乐”,以品农家菜为主,娱乐活动以打牌、喝茶、聊天为主,提供的服务、游览的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从事观光农业的经营户相对较少,且多为采摘水果等观光体验项目,娱乐项目单一,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心理需求,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受调查农户中,从事住宿、餐饮或食宿结合农家乐的农户占86%,从事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农业的农户占比不到5%。

  (三)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曝光度不够。经营农户均为当地农民,雇工来源也多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旧阶段,缺乏系统的旅游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处于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没有树立起打造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响力品牌的意识,招徕游客多数靠朋友介绍等口碑效应手段,营销手段老旧、单一,市场意识淡薄。调查数据显示,在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从网络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招揽来的占比仅有30%左右,未进行有效的市场推销。

  (四)土地政策、经营场所限制,扩大规模存在困难。调查显示,市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农户多为当地农民,用来经营的场所为自家建的房子,受限于空间大小,餐饮接待人次、床位等数量有限,规模小,在旅游旺季时无法接待更多的游客。调查中,多数经营户想要延长产业链,扩大规模,扩建厨房、餐厅、住宿等,但目前农业建设用地管控严格,基本批不了建设用地指标,如果触碰红线,风险很大。调查中有经营户本来打算扩大规模的,就因为建设用地指标没法落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影响了农户收入增长。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的增收力度,一是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得游。在地域特色上进行深挖,发掘市年画、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精髓,对景区房屋外观、色彩、风格等进行统一规划,保留文化独具特色的风情,进一步提升的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设,让游客方便游。市乡村旅游景区均分布在沿山一带,部分特色景点如“萤飞谷”“里”等,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或班数较少,非自驾游的游客面临去了不知道怎么回来的困扰,因此,完善交通建设十分有必要。三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舒心游。旅游出行多数是“全家总动员”,景区游乐设施“老少咸宜”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除了“家长”们感兴趣的爬山、钓鱼、棋牌等娱乐,儿童们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老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更是需要得到重视,完善娱乐、公共厕所、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游玩趣味性、安全性,打消游客的顾虑,提高游客出行的安全感。四是向农户提供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户融资、贷款难度,适当放宽土地政策,帮助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经营净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二)系统培训旅游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要将市大量的旅游客流量引入到农户家中,增加农民收入,就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代表着游客对这个城市的感观,也是市旅游行业发展最佳的名片,决定了游客能否转变成为“回头客”,并通过亲友口碑、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将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杜绝农户在景区内为赚取游客消费进行违规经营、恶意竞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宰客等行为,扰乱景区秩序、破坏景区的观赏性,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二是要组织农户参加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会,针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礼貌礼节、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知识等旅游相关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三是鼓励农户进行适当的创新,增加合理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节目,提高游览价值,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

  (三)融入“互联网+”,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扩大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使农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持续获益,一是要融入“互联网+”。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将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风貌有效地宣传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综合运用网络平台,将依靠口口相传的农家乐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呈现在每位游客眼前,不仅农户能以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游客也能通过网上订餐、订票、订购房间,网络平台明码标价,解除游客担心宰客、旅游旺季找不到住处等后顾之忧。三是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整合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通过政府的总体规划,改变各景区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势,进行统筹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铸成市独有的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前景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myplaymate.cn/shiyongfanwen/47727.html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分析【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