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3篇

【www.myplaymate.cn--个人总结】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我的公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1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动。研究表明: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组织的,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环境。幼儿在较自由的环境中可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从而发展自身的能力。当教师在与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积极地调整了自身的角色,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为幼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并积极地给予了评价,必将能更好地调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尊重个体差异,创设适宜环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指南》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设造适宜的环境,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从区域的布置、材料的提供到活动的安排,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

  1.空间适宜

  教师是区域活动最重要的创设者。在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就本班开设哪些区域、场地如何安排、区域如何布置、投放什么材料作出细致周密的计划。(1)合理的布局。区域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在设置区域时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考虑动静结合。(2)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幼儿。(3)各区域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的。

  2.选材适宜

  (1)注重材料的“三性”。一是有“可操作性”,只有能让幼儿动手的材料才是他们喜欢的。如我班区域中的材料,有的可以分一分,有的可以拼一拼,有的可以捏一捏,有的可以画一画……只要幼儿进了区域,小手都可以动起来。二是有“层次性”,要让不同发展层面的幼儿在本区域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如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主题中,幼儿制作“社区小报”,我们便在美工区提供剪好的图片、破旧图书画面、完整的报纸图片版块等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剪的能力、粘贴的需要进行选择。三是有“可变性”,一样东西玩时间长了都会令任何人感到乏味,更何况是孩子,因而材料本身或其玩法应能变动。(2)材料投放要有数。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可以多投放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可以少投放一点或不投放。(3)规则简单明了。对于每个区域及各区域中材料的操作,教师要有明确的规则要求,这样才能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共同制订规则。

  二、激发幼儿兴趣,张扬幼儿个性

  幼儿生性好奇,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然而,这种“兴趣和热情”的表达方式与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常常容易被成人忽视甚至不理解。幼教工作者要时时忆起并“聆听”自己孩提时代的心声,用“童年”的心态“观察”孩子、“体验”孩子、“认同”孩子,由此激发幼儿的兴趣,张扬幼儿的个性。

  1.做区域活动的观察者

  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首先是积极的观察者,观察的目的是了解所创设的区域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了解区域下一步如何发展?了解幼儿还需要什么?教师可以给幼儿什么样的指导?

  2.做区域活动的引导者

  在众多的区域中,既有幼儿十分感兴趣争着要玩的,又必定会有幼儿不怎么喜欢的。笔者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引导:(1)明确活动玩法;(2)鼓励群体;(3)个别鼓励。

  3.做区域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应参与活动,在与幼儿一起玩的过程中进行隐性的指导,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幼儿最大的发展;纠正活动的偏差;解决活动中的矛盾;在活动中做到因材施教。

  三、评价幼儿活动,寻求提升空间

  评价是活动后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育活动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的适宜性,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1.教师层面

  区域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反思解决。评价发生在区域活动之后,教师主要以讨论、谈话等方式与幼儿一起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回忆的方式,使幼儿展开描述,从而让幼儿再现相应的活动经验,总结获得的关键性的经验。之后,老师可以将理论经验与幼儿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提升自身空间,帮助幼儿提炼经验,更好地使用材料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幼儿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且评价和肯定要尽可能具体,而非仅停留在“很好、很棒”等简单的评价语上。不管是什么方法,评价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地反思区域活动,找出安排、组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避免。

  2.幼儿层面

  幼儿参与游戏评价是指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开展的游戏进行评价、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纠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纲要》提到: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家长均是教育评价的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幼儿也有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及表达的欲望,特别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结束后。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幼儿大胆参与游戏评价,丰富幼儿的评价经验,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体。

  从实践和《指南》对区域活动的新要求中,笔者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深入实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坚持自我更新、自我成长,从创设区域、开展活动、指导活动中正确判断多种角色的定位。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况和发展,关注幼儿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环境,并积极地给予评价,幼儿的探索能力才能够积极发展,个性才可以充分张扬,区域活动才会熠熠生辉,才更富生命力。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2篇

 论文摘要: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是根据皮亚杰建构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课程模式。本文介绍了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知识理论基础、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地讲述了该课程模式三大内涵,最后作者思考了该课程模式中体现的幼儿教师作为观察者、促进者、培养者、提供者之角色定位。

  卡蜜是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的创造者,原先他把课程设计的重点是放在皮亚杰的结构论上,1970年卡蜜与迪泛思合作,卡蜜就将原本的课程架构从皮亚杰的结构论转至强调皮亚杰的建构论上,并加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沙蒙的角色取替发展理论,形成了卡蜜一迪泛思课程模式。

  一、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同时该课程在应用皮亚杰的建构论的过程之中,强调知识论对幼教课程的启示。

  (一)知识及其种类

  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的定义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极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知识是由个体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物理性以及与人相关的知识主要来自于外在环境,而逻辑数学性知识则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内在因素。因此皮亚杰把知识分为三种:

  (1)物理性知识

  物理性知识是指客观的、可观察到的外在实体性知识,如玩具的颜色、软硬度等等。了解物理性知识的首要方法就是对该物体本身实施行动。比如:通过对物体实施挤压、推拉、折放、摇晃等动作观察物体变化,使幼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更加清楚。

  (2)逻辑数学性知识

  逻辑数学性知识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自于个体内在的建构,而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身。这就说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要放在思维当中来比较才能分辨出差别。比如:两种不同色彩的积木间的“差别”就是属于逻辑数学性知识。因为不同的色彩能够通过眼睛分辨出来,则属于物理性知识,而两者之间的“差别”不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得出,只能放到“颜色”这个“关系”中才能创造出来的,这样就衍生出逻辑数学性知识。

  (3)社会性知识

  社会性知识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共识下所产生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又可分为风俗习惯和道德推理两部分知识,而且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内涵。风俗习惯知识体系属于约定承袭的知识,而道德判断是对于事物的好坏、对错的判断。

  (二)知识怎么产生

  皮亚杰将知识的产生的方式分为两种,即实证性抽离与反省性抽离。实证性抽离是个体透过感官对事物产生的觉察,或是经由实际对物体的行动而产生的感觉,都属于实证性抽离的历程。在实证性抽离过程中,个体的焦点是放在物体的某一特性上而忽略其他的特性,譬如:当幼儿将颜色从积木中抽离出来时,他就忽略了积木的重量、材料等特性。实际性抽离的历程是透过物理性的行动进行的,以此种方式进行所产生的知识称之为物理性知识。

  反省性抽离包括了物体间“关系”的建构。前面已经讲过“关系”是不存在于外在实体上的,这种“关系”只存在于能在脑中从两个积木间“创造”出来的。对个体而言,这种反省性的抽离过程不是源自于一次或一个行动,而是累积了多个行动的结果加以抽离创造出的一种关系。个体利用实证性抽离过程建立物理性知识:再以物理性知识为思考对象(如红色积木和蓝色积木),透过反省性抽离过程建构了数学一逻辑性知识。

  二、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内涵

  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幼儿不断发展的可能性”针对3-5岁幼儿教育提出三个基本的内涵:

  (一)培养幼儿自主性

  自主性发展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过程,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发展。自主性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自主性也不是指为所欲为,而是包括了欲望的相互规范、协调,最后做出兼顾各种考验的决定。成人权利一旦介入,幼儿无法自愿地建构他们自己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在本目标当中强调成人权利介入要越少越好的原因。尽量减少大人权力的介入并不是指完全不介入,有些环境是需要成人介入的。在运用奖惩办法时,成人与幼儿间需要有积极的、良好的关系,否则奖惩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二)培养幼儿去“自我中心”和协调不同观点的能力

  儿童以他们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情感、主观意愿为中心。他们没有也不能意识到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物、事,或某种观念。皮亚杰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动是幼儿社会、道德和智力发展所不可欠缺的条件。由于同伴之间关系属平等关系,因此幼儿较易透过与同伴间的互动去建构自己有关社会性、道德性和智力方面的知识,能与他人协调合作就必须能去“中心化”,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培养幼儿之警觉性、好奇心、批判力以及提出问题的

  能力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各种关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知识的产生不是如同将知识倒入空瓶之中之灌输过程得来,而是通过幼儿主动地建构,那么警觉性、好奇心和批判思考是必要的条件。建构主义不仅鼓励幼儿要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事理,同时还强调自己要将问题大胆提出来。当幼儿可以自己总结出问题时,就表示幼儿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同时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不断地创造各种事物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事实与概念。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的思考

  在这里我想谈谈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中体现出来的幼儿教师角色观,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一)在游戏中幼儿教师是观察者

  在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中强调成人的权力的较少介入。我们幼儿教师要做的是给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们幼儿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当教师通过对游戏的介入使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时,就应立即退出游戏了。过多的介入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这时教师只需要做一个观察者,一个细心地观察者。

  (二)在活动中幼儿教师是促进者

  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该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以应答,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Ⅲ然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有很多知识是无法自己思考并建构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给予适当的“点拨”,促进幼儿自身的积极建构。在卡蜜一迪泛思课程模式中强调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反省性抽离”,也就是要理解“关系”的内涵。“关系”是不存在于外在实体上的,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较弱,这些复杂的“关系”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直观形象性思维)选择具体的实物帮助幼儿的理解。教师在用实物比较“红色”和“蓝色”两个物体时幼儿能够直观的看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在思考两者的“关系”。教师在此时就是促进者,促进了幼儿的积极思考,以便建构有益的经验。

  (三)在生活中幼儿教师是培养者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之懂得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能让整体活动得以进行,并不是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若想集体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而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集体活动得到最好的保护。在卡蜜一迪泛总课程模式中强调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帮助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要能“移情”。在臼常的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的“争执”事件,幼儿往往不能及时、合理的解决,甚至演变成“争吵”、“打架”。教师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大家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是平等的,遇到矛盾或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它、战胜它,同时教师要提醒幼儿从其他同伴的角度想问题,学会“移情”。这时的幼儿教师就是幼儿生活中的培养者。

  (四)在教学中幼儿教师是提供者

  在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中强调:了解物理性知识的方法就是幼儿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摆弄”。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准备充分的玩具材料,这样幼儿在对玩具材料的“摆弄”中才能够得到该物体的物理性知识。这就说明了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玩具,也就是为幼儿提供了“摆弄”物体的物质环境,为幼儿获得“物理性知识”创造了条件。这也就说明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是提供者。

  在我国卡蜜-迪泛思课程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鲜见的课程模式。但正是由于它的这种鲜见才值得我们去研究。在这里笔者提出了卡蜜一迪泛思课程模式中体现的幼儿教师角色定位,至于此种模式的其它价值则有待于各位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3篇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方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做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
  关键词:游戏活动;教师;角色定位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对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如何让幼儿园游戏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 做游戏活动的观察者
  在游戏活动中有许多老师看上去非常忙碌,但她们的忙碌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基本上停留在浅表层面,没能沉下心来观察孩子,因而实效性不强。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个观察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游戏真实状况和心理状态,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知道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游戏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敏锐地捕捉蕴含在其中的学习价值与探索倾向。因此,教师在要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幼儿能否按游戏主题开展游戏?观察幼儿是如何再现生活经验?观察角色间关系如何?观察幼儿能否友好合作进行游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有哪些难以解决的困难?等等。如:组织幼儿开展“银行探秘”游戏,幼儿对银行没有太多的体验,作为教师要先观察了解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再到银行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了解银行里有什么物件,是干什么用的,工作人员是怎么工作的,然后根据调查所获进行环境自主建构,接着孩子们开展游戏。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认真观察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只有不断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解读孩子,才能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二、 做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發现问题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直接强加于孩子,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留意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如何不留痕迹地引导,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呢?
  一是参与。在游戏中与幼儿玩同一个主题的游戏,扮演同一角色或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但不与幼儿相互交往,教师以自己游戏的动作、角色的语言和对角色的态度,作为对幼儿的示范,启发诱导幼儿。如:在一次“我是汀州小导游”的活动中,小导游们总是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热情、自信,这时教师可与幼儿一样以导游的身份参加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优秀导游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染力感染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的幼儿游戏进行了一半还是抱着个娃娃坐在那一动不动。这时,教师可以抱着另一个娃娃,轻轻走过去,拿着小勺和碗喂娃娃吃饭,边喂边说:“乖娃娃,吃饭了,吃饱了才能快快长大。”吃完了,老师把娃娃抱在怀里唱起催眠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教师用的一系列的活动点燃幼儿游戏的火花,让幼儿也进入了角色。所不同的是幼儿的语言更为丰富了:“吃饭了,很好吃的,不吃打屁股了,乖乖吃,吃完带你去吃麦香鸡。”然后唱着不知名的歌曲哄娃娃睡觉。显然,这是老师的表现给幼儿带来了启发。
  二是合作。幼儿开展游戏时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可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如妈妈与孩子、医生和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教师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以某个角色身份加以指点,使幼儿得到暗示和启发。如在开展“医院”的游戏时,医院的工作人员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看病的基本程序怎样?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开始时幼儿角色意识不够强,游戏往往不够深入,这时教师可以当“病人”也可扮“医生”通过与幼儿合作推进游戏的开展。
  三是指导。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在游戏中有一个固定的角色,以角色的语言对幼儿进行隐而不露的点拨。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扮演“超市总经理”“小学校长”等,在建构游戏中,教师扮演主题建构的“总指挥”等。如在“小吃店”的游戏中,教师担任副经理,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以副经理的身份指导“店员”干活做事,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积累游戏经验。又如当看到幼儿玩“娃娃家”每天重复着玩“做客”的游戏,情节也只有客人送礼物主人招待客人,没有新的内容充实进来,于是教师带着鲜花来做客了,一进门就把鲜花送给“妈妈”并祝福她“生日快乐”。这下幼儿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有的幼儿建议过生日要做个蛋糕,大家吃生日蛋糕;有的幼儿建议要表演节目,给爸爸妈妈看;有的幼儿说要买礼物送给妈妈,有的幼儿说要做贺卡……在游戏活动中,其实幼儿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每当幼儿遇到困难无法跨越时,游戏毫无进展,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适当地引导,给幼儿一个暗示、提供一个辅助工具或者和幼儿一起努力,帮助幼儿顺利克服障碍,必定会激励孩子继续游戏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次次成功体验能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兴趣。
  三、 做游戏的支持者
  在幼儿园自由活动时间经常会看见幼儿偷偷的游戏,不愿让成人看见,那是害怕大家会嘲笑或批评,会在他们热烈灿烂的幻想之上泼冷水。在幼儿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神情愈关注,幻想愈丰富,兴致也愈畅快淋漓。埃里克森曾经说过:“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因此,教师要珍视和保护幼儿自发性游戏,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王国,做游戏的支持者。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思考问题,多提供幼儿自主游戏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材料支持幼儿游戏,多鼓励幼儿自主决定要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引导幼儿自主开展游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友好协作,大胆创新,使幼儿的需要得以满足,情感得以激发,交往技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吴巧云,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myplaymate.cn/gongzuozongjie/28433.html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定位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